<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尋訪抗戰印跡 傳承復興力量丨桃力民烽火的紅色回響

          2025-08-26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三牛拉汽車》雕塑銘記著桃力民自衛軍奇襲日寇、繳獲卡車的故事 本版圖片由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盛夏的鄂托克草原,日光如金箔般鋪滿大地,草浪在熱風里翻涌成綠色的海洋,空氣中浮動著沙蒿與牧草混合的清香。

          木凱淖爾鎮的山梁上,“桃力民抗日根據地陳列館”幾個紅色大字在驕陽下熠熠生輝,遠遠望去,那尊《三牛拉汽車》的雕塑靜靜佇立在廣場中央,銹紅色的金屬車身爬滿時光的紋路,3頭耕牛弓著脊背奮力向前,牛角抵著車轅的弧度里還藏著當年的沙礫,宛如一位沉默的史官,將80多年前的烽火故事凝固成永恒的剪影。

          觸摸雕塑冰冷的底座,指尖能感受到金屬上凹凸的痕跡,每一道溝壑里都嵌著風沙沖刷不去的記憶。

          1937年那個夜晚,日軍騎兵護送的卡車正停靠在桃力民村的院落里,車斗里的三八式步槍還泛著冷光。時任桃力民自衛軍參謀長的韓是今帶著6名隊員,借著沙丘的陰影摸到院墻下。“轟隆”一聲手榴彈炸響,睡夢中的敵人慌亂成一團,來不及開動汽車,倉皇逃回杭錦營盤。第二天清晨,自衛軍用3頭耕牛拉回了那輛汽車。

          硝煙散盡后的清晨,陽光照亮了卡車殘骸旁的彈殼,也照亮了桃力民作為抗日樞紐的隱秘脈絡。這場奇襲繳獲的不僅是一輛卡車,更讓這片土地的紅色坐標愈發清晰。

          展廳里,耕牛拉回鬼子汽車的故事被描繪成一幅圖畫,正無聲訴說著更宏大的敘事。

          “瞧這張泛黃的地圖。”講解員王芳的指尖劃過展柜里的文物,紅漆標注的“桃力民”在地圖上如同一枚跳動的火種,80多年前,這里是連接陜甘寧邊區與草原的秘密要道。日軍進犯鄂爾多斯大草原,目的是進入陜甘寧抗日根據地腹地,而桃力民位于鄂托克旗、烏審旗、杭錦旗交界處,也是日軍進犯陜甘寧抗日根據地的必經之地。

          細膩的講解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烽火連天的記憶閘門——1938年1月,日軍指揮偽蒙軍500余人踩冰過河占領杭錦旗王府,炮火的陰影籠罩著桃力民。就在這片土地上,共產黨人豎起了抗日統一戰線的大旗。

          展廳轉角處的全息投影正在重現當年的場景:眼看要將日軍打退的新三師發起了總攻,背景是滔滔黃河、滾滾硝煙,遠處千軍萬馬奔涌而來,與地面塑形中沖向敵人陣地的戰士融為一體。耳邊傳來振奮的沖鋒號聲和黃河濤聲,昏暗的光影中,抗戰硝煙穿越歷史撲面而來,讓人在震撼中重溫草原上那一抹最動人的“紅色”,仿佛親身參與了這場大快人心的戰斗。

          沿著陳列館后的道路前行,桃力民小學的青磚教學樓在白楊樹下格外醒目。這所始建于1933年的學校,當年曾是中共綏蒙工委開展斗爭的秘密據點,如今青磚墻上仿佛還留著“抗日救國”的斑駁字跡,風拂過窗時,隱約能聽見穿越時空的瑯瑯書聲。

          1956年,桃力民小學的少先隊員懷著赤誠之心,給毛澤東主席和朱德副主席寫了一封信,并寄去兩條親手縫制的紅領巾。7月16日,全校師生收到了來自中南海的回信——中共中央辦公廳受毛主席、朱副主席委托,不僅帶來了親切的勉勵,還隨信寄來兩位領導人的6英寸照片各一張。朱德副主席特意贈送給少先隊員80余冊畫報。

          時光荏苒,2018年5月18日,桃力民小學的少先隊員再次提筆,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他們向總書記匯報了學校的發展變化,講述了新時代少年傳承紅色基因的決心。6月13日,全校師生以萬分激動的心情收到了國家信訪局的回信。

          這兩封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回信,不僅是對孩子們愛國情懷的肯定,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讓孩子們感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少年兒童的深切關懷,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信念。

          如今,桃力民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展廳內,燈光柔和而明亮,照亮了墻上一幅幅珍貴的照片和一件件承載歷史的文物。一個個身著校服的小小紅色宣講員,站姿挺拔,眼神堅定,正飽含深情地給前來參觀的弟弟妹妹講解校史。他們的聲音雖然稚嫩,卻充滿了力量,將那些紅色故事娓娓道來,讓每一位聆聽者都深受感染。

          從當年的秘密據點到如今的紅色教育基地,從給毛主席寫信到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從老一輩的革命先輩到新一代的小小宣講員,紅色的火種在桃力民小學這片沃土上不斷傳遞,生生不息。它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孩子們前行的道路,也讓這片土地上的紅色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暮色四合時,遠處的草原上傳來夜牧人的歌聲,混著風電塔轉動的嗡鳴,像一首跨越時空的搖籃曲。紅色的火種,正在這片草原上生生不息,照亮走向未來的路。

          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慧豐 張濤 苗佳樂


          上房瞭一瞭,瞭見王愛召

          王愛召遺址

          “上房瞭一瞭,瞭見個王愛召……”這首名為《王愛召》的漫瀚調民歌在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傳唱度極高,可謂家喻戶曉。曾經鼎盛一時的王愛召,如今何在呢?

          7月末,采訪組一行從達拉特旗政府所在地樹林召鎮驅車30公里,來到了位于王愛召鎮王愛召村的王愛召遺址前。眼前的遺址卻只有一方寬闊的院落,院中雜草叢生,四周是新修的圍墻,正面立有一座文保碑,碑身記錄著王愛召于明萬歷三十四年興建,清廷賜名“廣慧寺”,后因鄂爾多斯領主博碩克圖濟農后裔受封郡王,俗稱“王愛召”。原有山門、鐘鼓樓、四大天王殿等,藏式建筑259間,喇嘛住房282間,居伊克昭盟寺廟之首。1941年毀于戰火。通過散落在院中的殘磚碎瓦和一兩處斷壁殘垣,仍可窺見這里曾經有過寺廟建筑,可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均已是民宅,曾經輝煌的寺廟早已蕩然無存。

          王愛召的毀滅是由日本侵略軍一手造成的。

          1937年10月,日軍攻占歸綏,建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此時只有綏西、綏南部分地區尚未淪陷,并且戰略地位尤為重要。為保衛綏西、綏南地區,1938年至1943年間,寧夏軍隊與日軍進行了長達5年的艱苦作戰,在經歷了大小無數次戰斗、犧牲數千人后,最終將日軍阻擋在黃河以北地區,打破了日軍占領寧夏、攻占西北、阻斷西北國際線的圖謀,而其中的綏南抗戰就包括這場新民堡——王愛召之戰。史料記載,在綏南抗戰階段,寧夏軍隊擔負起將日軍阻擋在黃河以北地區的防守任務,為抗戰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在當地人口述中了解到,為徹底毀劫王愛召,1939年,日本侵略軍曾多次派特務進行過專門調查。1940年夏,日本侵略軍在偽蒙古軍第4師的配合下,與駐扎在新民堡(今達拉特旗)的馬鴻賓第81軍發生戰斗,敗退后的國民黨部隊移防王愛召,在其附近構筑工事,修建炮樓。

          1941年2月9日,駐扎在包頭的日軍小島部隊,出動80輛卡車的步兵,在坦克車、裝甲車、飛機的掩護下,從包頭銀匠窯子(今包頭市青山區青福鎮)過黃河直奔王愛召。在距離王愛召不遠的西社、劉大營子、東三座茅庵等地,架起重炮,從下午4時開始,對王愛召進行輪番轟炸,國民黨軍隊一直抗擊到天黑,卻也無法堅守,遂趁夜悄悄向南撤退。次日,日軍占領王愛召,趕走了寺廟里喇嘛和周圍的百姓,緊接著便開始瘋狂搶掠,80輛大卡車不分晝夜搶運,將召內各種金佛玉像、經卷寶器洗劫一空。

          這場洗劫一直持續到18日清晨,日本侵略者開始在召廟各建筑上澆上汽油,在僧房里堆上干草,燃起大火,放火焚燒了王愛召,大火一直燒了半個多月,雄偉壯麗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宗教中心、已存在了300多年的王愛召,就這樣變成了一片廢墟。

          1941年9月,王愛召的大喇嘛曹德納木化緣、化布施等,籌集資金,在王愛召遺址西側1公里左右的地方建了一座規模較小的寺廟,并把達拉特旗塔并召的佛像、法器、經卷等移到這里,繼續進行宗教活動。

          2015年,內蒙古東達集團根據達拉特旗文化旅游業發展的需要,決定投資重建王愛召,讓這個在鄂爾多斯地區影響深遠的召廟重現榮光,更要讓人們記住那段歷史,不要忘記日本帝國主義毀壞民族歷史文化、殘忍殺害無辜群眾的累累罪行。

          在距離王愛召遺址不遠處便是新建成的“小召”。在相關人員的帶領下,采訪組一行走進寺內,參觀了重建后的誦經堂、大雄寶殿、禪房等建筑,這座新建成的召廟建筑依舊為藏漢結合風格,建造樣式參考了歷史上的王愛召建造形式。在“小召”的南側,一座被稱為“大召”的更大規模寺院正在建設當中。

          “上房瞭一瞭,不見了王愛召。日本鬼子惡火燒,從此瞭不見王愛召。”由于時代更迭變遷,以及不同群眾傳唱時融入的自身情感與生活感悟,《王愛召》也出現了不同版本。曾經單純圍繞男女愛情的質樸唱詞,在日寇侵略的陰霾籠罩后,有了質的升華。當年那場熊熊大火吞噬了王愛召,也燒進了百姓的心窩,它不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而是成為凝聚民眾、銘記國恥的精神紐帶,讓每一個聽到的人,都能從這質樸卻有力的詞句里,感受到先輩們對和平的渴望,對被破壞家園的痛心,以及對侵略者永不磨滅的憤慨。

          風吹過草尖,仿佛還能聽見1941年的炮火余響。但更多時候,入耳的是學堂里的瑯瑯書聲、是鄉野阡陌間的歡聲笑語,還有那首經久不衰且婉轉悠揚的《王愛召》。它唱出了底層百姓對自由的向往,對和平的渴求,以及對愛情與幸福的坦蕩追求與熾熱堅守。

          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金詠 張濤 郝鵬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