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帶來了超多驚喜好物,全部都是我們精挑細選的,包您滿意!”每天,海一云商直播間里都回蕩著主播們熱情洋溢的推介聲,這樣的火熱場景已成為企業常態。作為位于二七區嵩山路科創產業發展軸上的重點培育企業,這里擁有超過1100個直播間,匯聚了電子商務、數字經濟、微短劇創作等新經濟領域人才6000余人,2025年銷售額預計將突破180億元,成為二七區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二七區持續深化“安居”“樂業”兩大工程,統籌推進“三區三軸”“雙輪驅動”“六項機制”產業發展機制落地見效,不斷釋放產才融合新動能,實現人才提質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互促共贏。
精準施策,構建“量質并重”的引育體系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二七區始終堅持把戰略的方向性和戰術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用發展的視野和辦法不斷化解新矛盾、解決新問題,集中精力破解產業轉型的堵點、人才引育的難點,有效構建起科學高效的引才育人生態。
全區圍繞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主導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出臺《二七區重點產業引才專項工作方案》,建立“產業需求—人才清單”動態匹配機制,強化“帶土移植”“厚土培植”引育人才,定期開展龍頭企業、科研院所人才需求調研,梳理科研攻關、生產管理、產業升級等環節的“人才缺口”,明確人才引進的專業方向、能力要求和層次結構,累計以“全職+柔性”引進博士以上高端產業人才(團隊)100余人。夢爾達科技作為典型案例,其與中科院青能所博士團隊共創海洋生物聯合實驗室,合作開發新型微藻類功能性原料“藍藻安諾因”,并應用到旗下“海洋至尊”護膚系列產品,多次登頂天貓、京東品類熱銷榜,成功實現
“人才引進—技術突破—市場增收” 的閉環。
同時,持續深化“青年創新創業行動”,重點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近三年累計引進高校畢業生6.3萬余人,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0.87萬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47萬人;創新開展“訂單式培養”模式及“人才共育”計劃,促成黃河科技學院、海一云商等5家校企簽約合作,成功開辦百川電商學苑等產教融合平臺,累計培養電商人才3000余人。
如今,二七區已形成 “高端人才引領創新、青年人才支撐發展、技能人才保障生產” 的完整人才梯隊,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新動力。
產才融合,激活“雙向賦能”的創新生態
科技創新平臺是吸納、聚集和整合知識、信息、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的重要載體。二七區持續加強各類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全力打造“源頭創新、技術創新、企業創新”的科創生態體系。
近年來,二七區積極構建“北研發一南轉化”產業布局,形成由北向南、以點帶面的重點項目產業帶,沿嵩山路打造科創產業發展軸,重點建設高能級創新創業集群,已形成包括中船重工713研究所、鄭州科技學院大學科技園、領航機器人等15家科研院所、147家省級以上研發平臺、175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內的創新矩陣,持續輸出源頭創新成果。智能裝備制造的龍頭企業新大方重工便是平臺賦能產業的代表,其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努力構建以“智能化裝備”為核心的制造體系,自主研發的DCY100型火箭運輸車在谷神星一號海射型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中成功承擔轉運任務,彰顯
“人才+平臺”
驅動產業升級的實效。上半年,二七區技術合同登記處新注冊企業4家,有效技術合同登記企業121家,技術合同成交額30億元,新增鄭州市科技型企業47
家,創新成果轉化效率持續提升。
為進一步放大產才融合效應,二七區成功打造“才聚二七 智創未來”品牌,連續舉辦兩屆招才引智系列活動,通過搭建技術交流平臺、發布揭榜掛帥榜單,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5家。積極選派優秀人才作為“二七先鋒”參與到項目建設、經濟發展第一線,推動數字貿易產業集聚區、深創高溫超導帶材生產基地等41個重大項目簽約,中原新能源科技產業園等25個項目建設,西崗影視城、長安古寨等3個微短劇基地揭牌,啟動微短劇拍攝計劃250余部。
生態優化,打造“近悅遠來”的發展環境
人才能否留住、產業能否壯大?關鍵在于發展環境的優劣。為此,二七區積極構建“全要素保障、全維度激勵”的人才生態閉環,真正實現“增人數”與“得人心”的有機統一。
2025年,賽奧斯博生物科技在二七區投資3億元建設的國際CGT研發與醫學轉化中心正式入駐二七生物醫藥產業園,在項目從簽約到落地的5個月中,二七區堅持“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通過建立“首席服務官+金牌店小二”全程陪幫辦服務機制,壓縮審批流程,實現“最多跑一次”服務閉環,助力項目竣工即投產。目前,賽奧斯博生物科技全力攻克癌癥治療等醫學難題,已獲得專利7項、IND在途申報1項。
這樣的“保姆式”服務,貫穿于二七區環境優化的方方面面。全區創新打造“二七幫·易企辦”政務服務品牌,通過簡化審批流程、強化金融支持、完善人才引育等舉措,實現1500個事項“一網通辦、一次辦成”,910個事項“即來即辦”,311個服務事項、511個申報材料“容缺受理+告知承諾”。截至目前,累計惠及轄區企業人才和群眾近10萬人。
同時,全區注重打造最優人才小氣候,縱深推進“安居”“樂業”兩大工程建設,提供人才公寓、青年人才驛站,解決青年人才住房需求,2025年提供人才公寓配租服務2898套,青年人才驛站累計入住222天;創新提出“點單式”配租解決方案,建立《二七區人才公寓需求調查摸底臺賬》,聯合市城發集團,重點解決一批科研等行業人才安居難問題,幫助重點企業集中解決人才公寓需求300余套。
從賽奧斯博生物的快速成長,到海一云商的百億銷售額,再到夢爾達科技的產品研發和新大方重工的航天助力,二七區在創新引才路徑、培優科創平臺、厚植生態環境的各個關鍵環節,始終堅持同頻共振、同步推進,充分彰顯了全區不斷創新人才工作思路的成效。未來,二七區將不斷嘗試與探索打造聚才匯智“新高地”,讓更多人才與企業在這里扎根成長,共同書寫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記者 劉偉平 朱翔宇 通訊員 劉凱捷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