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急診室的日與夜:拼盡全力 和生命賽跑

          2021-04-3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如果把醫院比作戰場,那么,急診科就是“戰場”直面生死的最前線。

          小小一間急診搶救室,時而靜謐、時而喧囂,又仿佛包含著整個人世間的悲歡喜樂。在這一方天地,那些已經、正在、即將被救治的人,都會經歷一場“生死時速”。而守護他們的,是拼盡全力和生命賽跑的急診醫生。

          米思嘉,醫學碩士,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10年執醫經歷、3年急救經驗,曾獲得2019年度“鄭州先進急救工作者”稱號。

          如果脫下身上這套標志性綠色急救服,這位35歲的醫生身上,似乎和“急”字無緣。言談間,他的話語不徐不疾,態度溫和誠懇,聲音里有種讓人鎮定平和的特殊“魔力”。可當120急救信息傳來,眼前的他幾乎瞬間換了個人,一躍而起,迅疾奔向急救車,像一頭敏捷的獵豹。

          一邊出發,米思嘉一邊通過手中的醫用平板詳細了解急救信息:“4月28日上午9時12分,綠云小區,百歲老人臥床,接連三日未進食,現在呼吸困難,需要救援……”2分鐘后,急救車抵達目的地。沒有絲毫耽擱,米思嘉跳下車,來到老人床前。問診、查體、心電圖、采血、吸氧、監護、靜脈通路、下醫囑、上擔架……一整套程序行云流水。

          “老人腹部壓痛、肺部啰音,有心衰跡象,入院后需進一步診療。”上了急救車,米思嘉一邊向家屬說明情況,一邊輕聲撫慰著病人,“老人家,路上有任何不舒服馬上跟我說,不用擔心,很快就到了……”一路暢通,老人第一時間被送進急救室。半個小時后,米思嘉走出搶救室:“老人病情已經穩定下來,可以馬上轉進心內科CCU。”

          挽救生命的背后,急診工作伴隨著長期忙碌與瑣碎。通常的早班從早上8點到晚上7點;夜班是晚上七點到次日早晨8點。平均每一班次的問診量在40~50個病人,緊張且辛苦。

          在這醫院最繁忙的科室,米思嘉和同事們早習慣了爭分奪秒。在急診科,隨時會有突發情況需要處理,不斷有新轉入的急診病人送來,他需要快速接手、快速診斷、快速決斷:是留在急診室里繼續觀察,還是分流到其他科室……為了方便隨時跑動,米思嘉的腳下通常總穿著一雙運動鞋。

          事實上,一個“急”字已能闡釋急診醫生面臨的現實處境。每天,急診科面臨的大都是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創傷為主的危急重癥患者,需要醫生有極好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醫療技術,尤其需要臨危不亂冷靜果斷的性格和判斷力。因為,在急診室經常會面臨生死抉擇,任何一個小的失誤,都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而一個準確的判斷,挽救的不僅僅是一個生命,還有一整個家庭。

          去年春天某日,米思嘉在護送一位病患進入ICU后,在病房外偶遇剛剛趕到的患者家屬。這位33歲的年輕人跑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卻突然昏倒在地。

          米思嘉本能反應沖上前去,就地開始急救。年輕人很快轉醒,他自認為是自己跑得太急導致昏厥,沒有大礙。然而,根據自己的專業判斷,米思嘉確認眼前這位年輕人不僅沒有脫離危險,反而身處生死一線。

          最終,在米思嘉的全力堅持下,年輕人被送進了搶救室,而檢查結果證實了米思嘉的判斷--急性心肌梗死,危在旦夕。幸虧此時,他已身處急救室,及時為他開通綠色通道,快速護送到介入手術室…

          米思嘉坦言:“身為急診醫生,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位病人的情況,工作始終充滿不確定和挑戰。但在這里,醫生代表著生的希望,每一次從死亡線上‘搶’回病人,生的喜悅難以言表,足以讓我愛上這個崗位!”

          日夜交替,總有日升月落。搶救室里,始終有生有死。

          米思嘉在急診室的日日夜夜,同樣值守在生與死之間。有些人通過他,獲得了新生,有些人卻終究停了下來。

          米思嘉永遠記得,2019年夏天的一個傍晚。正值下班晚高峰。120傳來信息,一歲幼兒因為呼吸道意外卡入食物窒息,陪伴的老人慌亂無措,先抱去小診所求醫未果,方才撥打了急救電話。

          時間飛快流逝,幼小生命流逝的速度更快。聞訊后,雖然急救車用最快的速度奔赴現場,可孩子已經失去了生命體征。

          為了抓住那最后一絲生命的可能,米思嘉和同事們沒有放棄,他們一起拼盡全力,搶救了整整三個小時,終究還是無力回天。

          望著緊緊擁抱孩子枯坐到凌晨的母親,米思嘉深深感受到無力。他說,我自己也有孩子,更能體會到母親絕望的心碎。此后,我也一直在反思:如果孩子身邊當時能有人采取一些急救措施,如果能夠送醫更加及時,悲劇或許還能挽回。

          急診室內外,生離死別的故事在反復上演。如今,米思嘉的想法越來越清晰,他希望能讓更多人擁有醫學常識、學會必備的急救知識,關鍵時刻,這些知識能救命。為了這個目標,他用實際行動去表達,工作之余,他和同事們一起,進社區,進企業,去盡可能地普及急救技能和急救知識。

          面對未來,米思嘉的內心沒有一絲動搖:“醫學是不完美的科學,但我會竭盡所能,追尋不完美的完美。未來的未來,我都會堅守在急診這個前沿陣地,全力以赴!”

          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紅 文/圖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安學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