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那年,我4歲,是你們保護著我,今年我馬上就24歲了,換我來保護你們吧!”這是青年志愿者趙珊珊第一天參加核酸檢測志愿服務后發的朋友圈。
1月7日夜里,趙珊珊從學校返回中牟縣的家中,第二天便加入了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的行列。作為一名大二在校生,她已經連續兩年利用寒暑假在村里做志愿者。
在與時間賽跑、與新冠較量的一線,共青團鄭州市委發出了關于號召全市廣大團員青年投身抗疫一線的志愿者招募令,鄭州廣大青年積極響應,盡銳出戰,成立656個街道(鄉鎮)志愿者服務分隊,覆蓋2871個社區(村),全市23940名青年志愿者用青春的力量守護腳下這方熱愛的土地,以青春的汗水筑牢疫情防控的鋼鐵防線,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請黨放心 戰‘疫’有我”的錚錚誓言。
他們義無反顧 在“疫”戰前迎難而上
1月5日,在團市委的動員下,團中牟縣委利用“線上”媒體矩陣,發出集結令,僅1小時,就有267名青年志愿者聞令而動、集結到位、迅速到崗、投入戰“疫”。
張雪是看到招募令后第一個報名的青年志愿者,1月5日晚上7點多,接到核酸檢測通知的她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醫護人員趕來之前,爭分奪秒,拉好警戒線、貼好檢測碼、畫好一米間隔黃線,確保醫護人員一到位,就立刻啟動核酸檢測工作,不耽擱一分一秒。為了更方便操作手機為居民錄入信息,確保核酸檢測快速高效進行,她摘掉統一配備的手套,四輪核酸檢測后,她的手都被凍傷了。
“參加過各種各樣的志愿服務活動,我結識了不同年齡段的朋友,我們一起看過冬季醉人的朝霞,也一起仰望過寒夜里的星空,流螢微光,聚集起來也能照亮腳下的路。”這是張雪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留下的“青春誓言”。
他們事不避難 在風雪中溫情堅守??
鄭州迎來初雪,一位位堅守在鄭州“疫”線的青年志愿者披星戴月,在自己小小的崗位上發著微小的光亮,但他們聚在一起便成了一團火,足以驅散冬夜的寒冷。
“我們是年輕的一代,更是代表希望的一代”——來自管城區的軒家豪,是鄭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護理專業大二的一名學生,在得知管城區團委急需志愿者時她立即報名,和其他的志愿者不太一樣,軒家豪負責核酸檢測碼登記,需要穿上防護服、隔離衣,套上醫用乳膠手套和靴套才能上崗工作。“喝水容易浪費防護服,上午幾乎不喝水”,從開始上崗工作到吃飯近5個小時的時間軒家豪一直在工作崗位。“未來自己也會成為一名醫護人員,我的職責和使命就是和疾病作抗爭,在這種嚴峻的環境下,我覺得義務和責任是一定要放在第一位的”,間隙時間他又背著噴霧器開始了消殺工作。
“沒有生而勇敢,只有選擇勇敢”——19歲的張瀅緹是伊河路社區青年志愿者中“最小的娃”,每日出門前家人問她去哪兒,她幽默地回答道:“去當大白!”在社區的疫情防控卡點,她每天要重復無數次,給過往人員進行信息登記和體溫測量、健康碼核驗……“防疫工作中有辛酸與疲憊,但收獲更多的是溫暖和感動。我們小區有很多和我們一樣的青年志愿者,我們在一起,我們一定贏。”
中鼎社區副主任呂會軍說:“現在很多大學生自愿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他們或穿著紅馬甲,或戴著紅袖標,不顧個人安危,主動請纓到疫情防控一線。聽從指揮不抱怨,工作認真負責,關鍵時刻展現出青年志愿者的優良的作風和過硬的素質。”
他們善作善成,在實踐中錘煉本領
當這座城市需要的時候,毅然站出來,撐起一片天,這一抹抹隨處可見的“志愿紅”,一個個堅定的身影,“遇見深林,可辟成平地,遇見曠野,可栽種樹木,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這力量恰如魯迅筆下之青年所有,他們像身披鎧甲的戰士,干脆利落、勇往直前、獨當一面。
“我是在上海得知鄭州有疫情,就趕緊通過金水共青團微信公眾號報名參加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1月8日早上7點到鄭,王照贏放下行李就奔到核酸檢測點參加志愿服務。從早晨7點到晚上9點,王照贏每天都在社區的核酸檢測點工作。王照贏的家庭并不富裕,在學校時他也一直做兼職來賺取生活費用,品學兼優的他剛評上學校的5000元國家勵志獎學金。看到一線防疫物資的需求量特別大,把前不久剛發的5000元獎學金捐出來。
在青翠路社區,青年志愿者劉妍君可是大家公認的“熱心腸”。每天早上六點半她就來到社區幫忙準備核酸采集的物品,一個一個貼上試管碼,放好醫生需要的防護服、拭子、消毒水、碘伏、消毒液等物品。做核酸檢測時,有的老年人行動不便,她及時會將老年人攙扶到檢測點;孕婦不能夠長時間排隊,她便幫助開通“綠色通道”;碰到不會用“鄭好辦”的老年人,她就耐心地問爺爺奶奶的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進行手寫登記,保證不會有人落下。“作為一名大學生,同時是一名共青團員的我,或許臂膀還沒有那么寬厚,但足以承擔屬于我的責任!在這次防疫志愿服務工作中,我收獲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不僅要志存高遠,更要腳踏實地,為社會貢獻力量!”劉妍君說。
青春年華遇上特殊疫情,在大戰大考中,無數像張怡帆、劉妍君、王照贏的青年人在實踐實干中錘煉本領擔當,成長為可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目前全市參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務的23940名青年,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專業與經歷,但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積極主動向團組織報道,以青春朝氣熔鑄起了打贏鄭州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青春力量’。”團市委書記張琳琳說道。
鄭報全媒體記者 劉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