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立足“研”,追求“究”,玩出“成效” 黃河文明研學課程深受追捧

          2022-07-04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這里是古人認為的天地之中,北緯34°29,現在是北京時間中午14:20',請大家根據影子校正自己的作品,看是否準確?”7月1日中午,來自新鄉世青學校的300余名師生完成了日晷制作后,將自己的作品擺放在登封觀星臺前進行測影計時試驗,伴隨一陣孩子的歡呼聲,每個同學對于古人的科技探索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這是鄭州報業集團聯合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河南師范大學共同開發,由鄭報國旅執行的“黃河文明研學課程”,經過三年的研發,課程終于在今年這個暑假得到了實施。

          鄭州地處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有著得天獨厚的黃河文化,二十四節氣在這里孕育發展,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指導幾千年來的中國農事生產活動。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建筑群”和世界非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為我們研學活動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內容素材。

          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鮮活地孕育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如何在傳統游學基礎上增添“研”和“究”的內容,讓研學過程充滿交互性,河南師范大學的安傳艷博士帶領的專家團隊經過三年多設計,先期設計了48項科學實驗內容,除了日晷測影外,還有泥沙的淤積和搬運實驗、農耕與節氣的農事實驗、城市變遷與黃河專題探究等人文課題,涵蓋了文史地理、自然科學、藝術創意等方面,創新了傳統研學內涵,改變的以往研學重游不重探索的不足。研學過程是一個集體活動過程,在研學中,還要加入集體食宿環節和思政課程設計,這次研學過程中,300余名師生就在黃河中下游紀念碑下,共同慶祝了黨的101歲生日。

          “黃河文明研學”研學旅行的過程是學生加深黃河文化體驗的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實際觀察,在動手實踐中參與活動,是學生了解、認識、熱愛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本次研學緊緊圍繞預先設計問題,在兩天的時間內,實地探訪了“模型黃河”、觀星臺、“只有河南”演出現場、新密古縣衙等,完成了一項科學實驗,讓學生在觀察體驗中了解自然風光,還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和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鑒古而知今,臨黃河而知中國。身踐黃河,修習古今,據悉,隨著中招、高考的結束,學生客群出游需求增加,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發展,這個研學課程真正做到了“研有所值、學有所思、旅有所樂、行有所獲”,深受學校和社會歡迎,吸引了眾多中小學生參加。

          記者 白韜/圖

          分享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