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花錢,無需保健品,只需簡單脫鞋,與大地親密接觸,即可獲得健康的能量。告別空調房,讓我們一同享受大地的恩賜!”炎炎夏日,各類低成本養生方式受到追捧,其中的“赤腳走路養生法”宣稱可借助地熱“祛濕寒”,部分網友反饋“緩解痛經”等效果。
俗話說:“接地氣,壽命長,光腳丫,長得壯”,而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也提及“病家不接地氣,故陰陽不通” 。那么脫下鞋子變身“赤腳大仙”,在高溫的天氣下零距離接觸地面,這樣的夏日養生方法有沒有有力的理論支撐。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李琳解釋,夏季人體陽氣浮于體表,臟腑易虛寒。赤腳接觸溫熱大地(屬“陰”)能吸收“地氣”,通過足底涌泉穴等60余個穴位引虛火下行,改善“上熱下寒”體質(如口腔潰瘍伴隨手腳冰涼)。高溫刺激還可按摩足底反射區,促進氣血循環,輔助排濕。
科學實踐三要點:
時段:上午7~10點(胃經當值):地面溫而不燙,兼顧養脾胃。傍晚5~7點:地面余溫適宜,避免正午高溫燙傷及耗氣傷津。
場地:優選草地、土地、沙灘等自然地面,利于地氣傳導。避開柏油路、水泥地(含化學物質)及尖銳雜物路段。
禁忌人群: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覺遲鈍易燙傷)、足部破損者、孕婦。陰虛火旺者(五心煩熱、盜汗)及急性發熱期患者。
溫馨提示:寒濕重者初試時間宜短(5~10分鐘),再逐步延長,此法雖為低成本養生手段,但體質特殊或患慢性病者應先咨詢中醫師。此外,三伏天也應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氣趁虛而入,影響身體健康。
記者 汪永森 實習生 劉碩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