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碑發起者之一的蔡增俊老人向孩子們講述當年“宋家軍”英勇殺敵的故事
坐標金水區豐慶路街道杲村村東北內角,賈魯河南岸,一座青灰色的八角亭內,矗立著一座白底紅字石碑,上書“杲村民眾抗日紀念碑”。這座碑刻下了84年前杲村十七勇士抗擊日本鬼子的英雄壯舉。
1941年10月2日,侵華日軍為牽制駐河南的中國軍隊,支援長沙戰役,抽調駐山西的第110師團、第36師團各一部,配合駐豫東的第35師團共5萬余人,兵分三路,從京水、中牟韓莊、平漢路北岸車站等地,強渡黃河,攻占鄭州。
中國抗日部隊第四集團軍孫蔚如部以及第三集團軍孫桐萱部約10萬人,參加了鄭州反擊戰。“那年我才8歲,雙方在廟李打了三天三夜,照明彈把地上照得亮堂堂的,連掉根針都能看得見。”土生土長的杲村老漢徐家亮雖然耳背,但記憶如昨。
10月31日午夜,中國抗日部隊將日軍趕出鄭州城。潰敗的日軍在花園口大廟村集結,以便伺機渡河北竄。
為阻擊中國軍隊,日軍于老鴉陳、固城、杲村、弓莊等賈魯河北岸沿線各派一小分隊駐守。11月2日凌晨,一排中國軍隊在見習排長帶領下來到杲村橋偵探敵情,遭守橋日軍伏擊,排長為國捐軀,士兵敗退。囂張的日軍小分隊乘機進入杲村,燒殺掠奪。當晚,日軍用刺刀挑死杲村開飯店的邵倉父和看莊稼的宋大聾。
3日清晨,一名日軍機槍手獨自闖到村里,搶了兩只老母雞。就在日軍機槍手用刺刀挑著兩只老母雞大搖大擺返回時,有從軍經歷的村民宋錫純提著槍跟蹤在后。當機槍手走到寨子墻東北角豁口時,宋錫純舉槍擊斃日軍機槍手。日軍聽到槍響,以為是國民黨軍隊放的冷槍,根本不放在心里。約8時,駐守廟李的國民黨81師補充團七連、八連共100多名士兵,在村民宋家安、宋明孩的帶領下,以村北寨墻為依托,向河對岸的日軍射擊,龜縮在掩體內的日軍拼命還擊。半小時后,中國軍隊一排長臉部受傷,連長命令撤退。村民宋德賢、宋德銀等10多人連忙阻攔:“你們連槍都不會放,干什么吃的?”連長辯解說:“我們這是補充團啊,這些弟兄都是剛抓來的壯丁,哪會放槍啊!”“那你們把槍給我們,我們上!”說著,宋德賢等人一把奪過士兵的槍,返回寨墻防守。
日軍見中國軍隊不堪一擊,又肆無忌憚地跳出掩體生火做飯。宋錫純帶領宋德賢、宋大山、宋玉河、宋文選、宋建中、宋三孬貓在墻上,瞄準河對岸50米開外的鬼子。宋德賢一聲令下,“宋家軍”一番齊射,當場撂倒5個,日軍3死2傷。
“老八路來了,老八路來了!”這幫在山西領教過八路軍厲害的日寇把“宋家軍”當成八路軍,背起傷兵,倉皇向楊莊方向逃竄。“宋家軍”乘勝追擊,過河打掃戰場,又將一名奄奄一息的日軍擊斃,同時繳獲輕機槍1挺、步槍3支、刺刀1把。
這場戰斗為中國軍隊突破日軍賈魯河防線,圍殲大廟守敵,斃傷日軍少將指揮官鯉登掃清了障礙。
紅色基因是杲村人永遠的鮮明“底色”。2005年8月15日,在侵華日軍無條件投降60周年紀念日,由村民宋建昌、蔡增俊發起,社會各界捐資建成“杲村民眾抗日紀念碑”,記載了17名村民自發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
黨賀喜 陳艷艷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