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開學一個多月后兒童精神科爆滿”話題引發熱議。“上課就算揪著我的耳朵也聽不懂”“老師找我聊月考成績時,我前后一個小時都無法安下心來”……當這些兒童講述自己的故事,學習成績的變動、父母對于他們學業的期望、校內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否都是他們傾訴的重點。(10月25日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對于兒童而言,從輕松的假期轉換到緊張的學習是一項挑戰。由于自我排解負面情緒困難,這種學習環境、學習節奏的變化便加重了兒童的精神負擔。同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兒童相對缺少吃苦耐勞的經歷,其心理韌性比較薄弱,微小的情緒也可能被放大,長此以往,就會出現精神障礙。
家長教育方式、家庭環境等都是決定兒童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愿可以理解,但過高的期望也無形中給孩子施加了壓力。
此外,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激勵每一名學生奮發讀書是其職責,然而,當下大多數學校的評價標準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依據,盲目地以分數來判斷學生的優劣,這就會讓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產生不被重視的感受,喪失自信心,甚至會出現厭學心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孩子在學校是否遇到困難?與老師、同學相處是否融洽?
兒童的精神健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個層面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關注:需要家長重視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及時地為他們提供幫助;需要老師及時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尊重每個個體的發展差異。
在擔憂之余,我們也應該看到光明前景,“雙減”政策落地、社會各界的重視,都讓兒童精神問題有了緩和之地。切記,對兒童最好的教育是啟迪和喚醒,允許孩子做孩子,才能讓“祖國的花朵”向陽而生。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評論員 任思凝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