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源性膀胱是一類較為常見的良性疾病,主要癥狀表現為尿急、尿頻、尿失禁、尿潴留等下尿路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這種疾病一經發現,需要立即開始治療,以盡可能地保全腎臟功能。大部分患者經治療后情況明顯好轉,不影響自然壽命。但平均治療周期較長,且患者生活質量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在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神經脊柱外科/小兒外科脊髓空洞病區在全省率先開展的雙通道骶神經調控術,通過體內植入電極刺激神經的方式,徹底解決了排尿障礙問題,為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選擇。
神經源性膀胱一經確診
需立即開始治療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大外科副主任、神經脊柱外科(脊髓空洞癥專科)主任婁永利說,神經源性膀胱,是一類由于神經系統病變損害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樞神經或周圍神經,導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礙,進而產生的一系列下尿路癥狀和并發癥疾病的總稱。凡是可能影響到儲尿和排尿功能的疾病,都可能導致神經源性膀胱的發生。
“神經源性膀胱的主要病因可以歸納為中樞神經因素、外周神經因素、感染性因素和醫源性因素”,比如腦血管意外、脊髓(脊柱)損傷患者、顱腦(脊柱脊髓)腫瘤、周圍神經病變、脊柱和盆腔外科手術以及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癥狀取決于神經病變的部位以及程度,絕大部分患者可表現為尿頻、尿急、尿失禁或者尿潴留等癥狀。如果排尿障礙長期存在,會導致膀胱彈性下降,出現低順應性膀胱內高壓狀態,引起反流性上尿路損害,表現為膀胱輸尿管反流,腎積水,和腎功能不全,尿毒癥,從而威脅患者生命;而反復的泌尿系感染,則會導致菌尿,膿尿,發熱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神經源性膀胱一經確診需立即開始治療,盡可能保全患者的腎臟功能。經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可得到明顯改善。
傳統治療手段
難以根治頑固性神經源性膀胱
由于神經源性膀胱多數由神經系統疾病導致,所以,治療該疾病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的神經系統疾病。同時,可進行手法排尿和導尿治療。婁永利表示,目前,對于許多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來說,間歇導尿仍是主流方法,“間歇導尿包括無菌間歇導尿和清潔間歇導尿,但導管導尿最大的問題是,護理不當極易發生上尿路感染。”
此外,神經源性膀胱還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式。其中,保守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治療和功能行為訓練,達到穩定逼尿肌、抑制逼尿肌的過度活動,增加膀胱順應性的目的。手術治療則有A型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術、尿道吊帶術、骶神經前根電刺激排尿術、尿道支架置入術等不同術式。“通常來說,患者原發的神經系統病變未穩定以前,應以保守治療為主”。而針對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療,需遵循逐漸從“無創—微創—有創”的原則。婁永利說,對于新發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果原發疾病穩定3-6個月后,神經源性膀胱癥狀仍未改善,此時,就可以考慮骶神經調控介入。
植入“膀胱起搏器”
以低頻電脈沖調控排尿功能
骶神經調控(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也稱為“膀胱起搏器”。它是一種創傷很小的精準手術,其原理是利用介入技術將低頻電脈沖連續施加于特定骶神經,以此興奮或抑制神經通路,調節異常的骶神經反射弧,進而影響并調節膀胱、尿道/肛門括約肌、盆底等骶神經支配靶器官的功能,起到“神經調控”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效果。這項技術,被應用于下尿路功能障礙及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治療。
婁永利說,骶神經調控術于1981年在美國應用于臨床,歷經40余年發展,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成熟的治療膀胱功能障礙的微創技術。我國于2001年開始引入骶神經調控術,治療難治性膀胱功能障礙,而神經源性膀胱就是骶神經調控術很好的適應癥。
2011年,國內部分大醫院相繼開展了此項技術治療下尿路功能障礙,并總結了一些臨床經驗。2014年和2018年,我國分別發布了第一版和第二版骶神經調節術臨床應用專家共識。近年來,河南幾家省級醫院也相繼開展了骶神經調控術,“2021年,我們在市級醫院中率先引進了骶神經調控術,以治療頑固性神經源性膀胱”。
引進先進技術
在市級醫院中率先開展“骶神經調控術”
2021年6月20日,時年17歲的小丁在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接受了骶神經調控術第一期手術。從13歲確診神經源性膀胱后,這位花季少女就一直飽受排尿障礙的困擾。白天,感覺膀胱憋脹卻怎么都尿不出來,夜間就是尿床。當年,小丁的父母帶著她四處求醫,卻均被告知“神經源性膀胱暫時沒有好的治療手段”,只能尿管導尿。但尿管導尿最大的問題是,護理不當極易發生上尿路感染。
在手術前的6年間,小丁先后因泌尿系統感染高燒到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治療5次。這期間,婁永利持續跟蹤關注小丁的病情,不斷聚焦該領域最新的治療方法。最終在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泌尿外科專家呂堅偉教授的技術指導下,為小丁實施骶神經調控術。這也是該院開展的第一例骶神經調控術。
據悉,該項手術分兩期進行,第一期植入骶神經刺激電極,通過刺激參數調整,恢復正常的排尿功能。術后兩周,小丁的自主排尿情況已經非常理想。經過婁永利團隊評估,2021年7月31日,小丁接受了第二期手術,植入永久電極,以維持長期的治療效果。婁永利表示,“我們引進的是雙通路可充電骶神經調控術,在骶尾部兩側穿刺,植入電極,同時從兩側刺激排尿中樞神經,效果更為顯著。”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邢進??通訊員?陳亞平